智慧洞见相交汇,思想创新共清辉。2024年8月30日-9月1日,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北大-白药医学中心联合召开2024学术思享会。来自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和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以及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主任詹启敏院士在致辞中指出,面对不断变化的医学挑战和日益复杂的健康问题,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要秉持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持续推进医学创新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推动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宁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权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志谦教授,先后主持了本次会议。
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徐瑞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晨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所长张令强教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姬峻芳教授来做学术报告。
徐瑞华教授深入探讨了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治疗临床新策略开发,聚焦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响应率低下的瓶颈问题,阐述了TMB、POLE/POLD1突变及基因组11q13非扩增等标志物对于指示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并探讨了化疗及活菌制剂联合ICB治疗在MSS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进展。
吴晨教授就食管癌动态演变研究做了主题报告,揭示人体正常细胞基因组变异模式以及人体食管癌变过程体内微环境动态改变机制的基础上,对驱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癌变的基因组突变的进一步系统性解析。
张令强教授阐述了他们在非降解性泛素化/拟素的最新进展,解析了TRAF6与OTUD3通过eIF2α泛素化修饰而调控肝癌肿瘤细胞整合应急的分子机制,鉴定了KRAS通过SMURF1-PDK1维持AKT活性而促进肿瘤增殖的机理,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了CASP2通过其去泛素化酶功能调控泛素过载修饰,通过促进泛素应激小体的形成而维持肿瘤细胞的稳态调控。
姬峻芳教授着眼于肝癌的肿瘤异质性,发现肝脏两性差异表达谱与肝细胞癌显著相关,女性高表达肝脏特异基因CYP39A1显著抑制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并介绍了LAMC2通过促进EGFR蛋白翻译驱动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等。
随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赵颖教授汇报了在胰腺癌中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机制,阐述了CAF通过核糖体自噬途径分泌核苷促进胰腺癌增殖;以及肿瘤细胞诱导CAF细胞表达Lin28b进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胰腺癌进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申占龙教授就临床需求驱动的胃肠道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工作进行了汇报,提出胃肠道肿瘤中耗竭性T细胞及SPP1+的巨噬细胞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探索了靶向GPX4特异性促进肿瘤细胞铁死亡,能够显著的增强肿瘤细胞对于ICB治疗的敏感性。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王华研究员汇报了在肿瘤中经常出现异常调控的经典表观遗传修饰H3K4me3的机制,创新阐述了这一修饰并不是调控基因的转录起始,而且调控转录的暂停释放过程,为肿瘤靶向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聪颖教授从微环境中的力学调控出发,运用微流控技术和活细胞成像技术,研究了肿瘤细胞在受限空间中的行为,探讨了细胞核的力学响应如何调控细胞迁移和死亡的机制。这些研究为理解肿瘤在复杂微环境中如何增殖和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舒绍坤研究员汇报了开发肿瘤药物组学新方法,通过原位单细胞联合测绘小分子染色质结合和表观基因组景观,解析肿瘤药物敏感和耐药的作用机制。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韩传辉研究员聚焦于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控分子机制,阐述了细胞焦亡通路在维持放疗后TILs中CD8+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析了肿瘤细胞通过劫持细胞凋亡凋亡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内源cGAS-STING通路的活化,而拮抗放疗诱导的免疫杀伤,进而阐述了dMMR肿瘤通过cGAS-IFN通路上调TREX1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嫣教授系统梳理了肿瘤恶病质危害和研究现状,并汇报了针对恶病质早期关键改变——脂肪萎缩的肿瘤源性调控机制。用 GRP75 抑制剂醉茄素可逆转褐变并缓解恶病质表型,该发现揭示肿瘤衍生蛋白调控脂肪细胞褐变的新机制,为早期干预恶病质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副研究员基于百位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多点取样,建立399个肝癌类器官品系。通过外显子、转录组测序和临床靶向药药物测试,揭示了肝癌的药敏分子分型,并进一步揭示关键耐药靶点和联合用药新方案,为肝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和线索。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魏潇凡副教授展示了整合素及其调控蛋白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新功能与新机制,并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最后,詹启敏院士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逐一点评了每位报告专家的精彩内容,高度赞扬了他们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创新思维。他指出,每一位专家的报告都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临床问题的敏锐洞察,为肿瘤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他表示,本次会议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参会规模上,都堪称肿瘤领域的最高水平会议之一,这是肿瘤学界共同努力的成果,也让他感到无比自豪,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携手,共同推进肿瘤研究和治疗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