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入秋来,金风送爽享学术。2023年8月21日-23日,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北大-白药医学中心联合召开2023学术思享会。来自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和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两家直属单位的15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主任詹启敏院士在致辞中提到,要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癌症防治的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健康、国际前沿和经济主战场的重大需求,整合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资源,瞄准重大科学问题,长期攻关,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他希望本次学术思享会在轻松快乐的学术氛围中分享学术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火花。
会议特别邀请了肿瘤免疫学专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傅阳心教授,临床肿瘤学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生物信息学专家、北京大学、昌平国家实验室高歌研究员来做学术报告。傅阳心教授介绍了细胞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开发了基于受体阻断的细胞因子前药,并在多种模型中取得了低毒、高抗肿瘤的兼得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了IL12及IL15等细胞因子前药以及antiPD1抗体介导的低活性IL2的靶向递送蛋白类药物,获得了较好的抗肿瘤效果,降低了细胞因子治疗时普遍存在的毒副作用问题。沈琳教授就胃食管癌临床与转化研究探索和体会做了主题报告。高歌研究员分享了基于生成模型解码复杂的异构单细胞组学数据,找到关键的调控基因和通路的机制和方法。
随后,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和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中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在会上做了精彩的报告。国际癌症研究院副研究员郑春红介绍了肿瘤新抗原识别性T细胞在过继细胞疗法中的应用发展过程,提出了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对肿瘤新抗原识别性TCR进行预测的免疫治疗新方法。北大-白药医学中心陈季副研究员从核酸药物的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了实验室前期在镜像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和抗凝血应用方面的研究。北大-白药医学中心薛瑞栋副研究员以“肝癌的克隆演化规律和中性粒细胞异质性”为主题,分享了肝内转移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国际癌症研究院韩国军研究员介绍了癌研院单细胞多组学质谱平台建设的进展情况,并结合癌症医学的具体实例,介绍平台质谱技术应用研究。国际癌症研究院陈杰研究员介绍了复合体介导食管鳞癌细胞与其所在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国际癌症研究院刘蓉研究员分享了抗肝癌药物的筛选和作用机制探索。
最后,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和北大-白药医学中心的优秀博士后们也分享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国际癌症研究院张宏权教授课题组蒋瑀涵老师围绕蛋白质新型酰化修饰与肿瘤做了学术报告、国际癌症研究院詹启敏教授课题组吕孟竹老师分享了细胞周期偶联的肿瘤代谢重编程调控肿瘤细胞干性特征的机制探索、国际癌症研究院尹玉新教授课题组丁典老师分享了脂质调节的结构相关研究、国际癌症研究院王嘉东教授课题组熊云东老师分享了对于DNA损伤和细胞代谢间的重要桥梁-PARP1的探索研究。
学术报告分别由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宁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权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王嘉东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志谦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聪颖教授先后主持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还邀请了妇科肿瘤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六教授,血液肿瘤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翔宇教授,胸外科专家陈克终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各位专家的热烈交流和思维碰撞中,2023学术思享会圆满落下帷幕。大会主席詹启敏院士在大会总结中对莅临现场及参会的各位嘉宾及老师们再次表达了感谢,并对会议的效果和质量表达了高度赞扬。同时期待未来能与诸多同仁携手并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炼科学研究关键问题,促进前沿科学探索,加速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治疗研究的转化进程,共同助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福祉。